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,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蟹产业的振兴,提出深入贯彻落实“敢为、敢闯、敢干、敢首创”精神,充分挖掘蟹文化、保护蟹品牌、繁荣蟹经济,助推阳澄湖镇大闸蟹全产业链建设。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感“蟹”有你实践团前往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考察调研,采访研究所负责人王总以及当地蟹农,深入一线,探索如何有效地科学养殖,感悟养蟹人的辛苦与不易。
为更好的观察和管理蟹的养殖过程,研究所就建立在蟹塘旁,条件是十分艰苦的。实践团考察正值中午,烈日当空,蟹农正在蟹塘劳作,负责人王总热情地招待成员们。首先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整个研究所,虽然地处偏远,基础设施却十分完善,厨房、卧室、空调应有尽有,为了犒劳蟹农辛苦的工作,还会经常做一些烧烤大餐,基地管理注重蟹农生活情况。在与王总的交谈中得知,在基地中,无论是蟹农工作的分配、技术支撑,还是平时的买菜做饭,都是由王总一人负责。
正值梅雨季节,蟹塘的水位十分不稳定,对于这个问题,王总说到下暴雨时,蟹塘中的抽水泵会抽水,保持蟹塘的水位稳定。关于如何进行科学养殖以及目前蟹的生长状况,成员们提出去蟹塘拍摄记录,但王总却拒绝了这个请求。他说到白天天气热,水体温度高,大闸蟹都躲在水底乘凉,即使投入饲料,大闸蟹也不会浮出水面,只有到了晚上,水体温度下降到大闸蟹适宜的温度,它们才会浮出水面觅食,那时才能更加清楚方便的记录。蟹农的工作时间也因此而定:早晨五点起床,六点入塘工作,避开午时高温,十一点结束上午的工作,下午从四点开始工作,直到半夜才能上床休息,睡眠时间也是不足的。因此,对于负责人来说,产业效益固然重要。但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,这是王总一直在探索与思考的问题。
专业介绍,实践出真知
王总向实践团成员们普及了许多在文化馆未学习到的养蟹技术。养殖大闸蟹要在远离村庄、工厂、矿区、水质优良无污染的地方建造蟹池,因此研究所的地理位置也较为偏僻。投放蟹苗的过程中,要选择规格整齐、反应灵敏、无损伤、无寄生虫的大闸蟹扣蟹,用浓度为千分之三的盐水浸泡3分钟,然后投放在蟹池中,投放密度为每亩400只,注意刚投放的蟹苗要集中放入一个蟹池,并用隔断隔开,等待蟹苗适应环境后,再去除隔断,让蟹苗四处活动。
大闸蟹在生长的过程中,对水质的要求较高,养殖期间不能使用农药和激素,以免污染水质,影响大闸蟹的生长,而且在水质浑浊、发臭或者遇到暴雨天气后,要及时为大闸蟹排出20厘米深的水分,再向其中灌入等量清水。大闸蟹属于杂食性动物,养殖期间可以投喂鱼虾、蚯蚓、田螺、粮食碎屑等饲料,单次投喂量为大闸蟹总体重的百分之四。这些精准的数据都是一次次实验中得到的,王总强调:“我们这个行业什么都马虎不得,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是很有道理的。”
勤劳致富,精神传承
成员们正准备离开时,蟹农刚好完成上午工作,在一旁收拾工具,他们皮肤黝黑,脸上布满皱纹,卷起的裤脚下是皲裂的土地般的皮肤,成员们便趁此机会采访蟹农。过程中,蟹农一边交谈,一边卸下身上的装备。当成员们问到这份工作有多辛苦时,蟹农正脱下手臂上袖套,长时间在水里工作,即使有袖套保护,手臂上也布满了绿色的浮萍和青苔,那双被泡到浮肿、长满老茧的手也引起成员们的深深感慨,即使他们没说也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。
通过此次实践活动,感“蟹”有你实践团成员们感悟到青年要想助力乡村振兴,调研蟹产业文化现状不能只停留在向专家咨询、在网络上搜集资料,还得亲自实践,前往养殖一线,了解最真实的专业养殖人员的看法以及从事养殖业的蟹农的想法。青年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,也是受益者。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青年力量的注入和助推,与此同时,青年人生价值的实现也需要乡村振兴提供的机遇和舞台。作为新时代青年应紧跟时代脚步,实事求是、联系群众,充分汇聚各方力量,坚定理想,勇于担当,艰苦奋斗,继往开来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。
文章来源: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感“蟹”有你实践团